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将军王喷气从燕国绕道南进攻击齐国。 齐王田不战而降,最后诸侯国齐国灭亡,秦国终于统一了天下。 这一年,秦始皇嬴政39岁。 虽然是壮年,但他去世只剩下11年了。
这位13岁继位秦王、39岁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一代雄主,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天下共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实行前所未有的政治改革,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 废除地方分封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取代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经济、文化改革,实行同文、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对外方针上,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拒外敌,挖灵渠通水系。
这一切顺利完成后,这个自称“始皇帝”的庞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权空前集中,个人威信达到高峰,终于可以歇一会儿了。 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病逝,在生命的最后十一年里,秦始皇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五次巡行。 有人把秦始皇的五次巡行解释为游山玩水,说是一代永恒的帝皇不怕车马疲劳,长途跋涉只为游山玩水,实在有点不应该。 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长期不断地巡视,到底是什么想法呢?
最初的巡游发生在公元前220年。 据《史记》记载,二十七年,秦始皇巡行陇西,前往北地,离开鸡头山,回到中国。
这一年,是秦国毁灭六国统一天下的第二年。 应该说天下还不太平,人心还不服从,帝国各项工作千头万绪。 这时的秦始皇不想出去观光。 在这次巡游中,秦始皇选择从咸阳出发,西北方向经过北地郡治(甘肃庆阳),再经过鸡头山,越过六盘山,前往陇西郡治(今甘肃临洮),然后返回咸阳。 秦始皇此行的目的地是北地郡和陇西郡。 这两个地方原来都是少数民族的戎狄之地,北地郡原来属于义渠戎国。 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国毁灭义渠戎国,设立北地郡。 陇西郡于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灭西戎部落狄,设狄道县,秦昭王于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陇西郡。 陇西郡和北地郡,虽然都归秦,但仍然是西戎的游牧民族,民风大,行动快,民心不完全服从。 另外,这两个地区距离秦都咸阳和秦国心脏地带的关中地区很近,直接关系到大秦帝国的安危。
全国统一后,巡察西北地区,可见秦始皇作为一代帝皇的敏锐和戒心。 他此行的目的是视察西北边境地区的安全,以安抚和威慑西北少数民族。
第二次巡演是在公元前219年。 据《史记》记载,二十八年登上始皇东行郡、邹峰山。 立石,与鲁诸儒者商榷,提出刻石赞秦德,封禅祭山川。 上了泰山、立石、封、祠。 …所以渤海之东,过黄、过购,穷成山,登之罘,立石称颂秦德焉而去。 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 …始皇帝还,过彭城……上自南郡从武关回来了。
秦始皇第二次巡游,主要目的地是齐鲁大地,也就是元齐国的地盘。 为什么选择原来的齐国呢? 第一,齐国原是六国中的大国强国,领土辽阔,人口众多,民风强大,毗邻中原大地。 其二,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主动投降,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战争,人力和财富都没有经过大量的损失,也就是齐国的实力还在。 第三,齐国是最后被征服的东方大国,在秦国出兵齐国之前,其他五个已经灭亡的国王室的残余势力聚集在齐国,希望齐国复兴。 因此,在秦始皇心中,原来的齐国是大秦帝国不稳定的区域。 因此,秦始皇在封禅泰山时,视察民间活动,展示秦朝武力,宣传秦王武功,震慑民风,教化,维护了帝国的稳定和安全。
第三次巡演是在公元前218年。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东游,去阳武博浪沙中,被盗吓了一跳。 为了寻求弗雷德,让天下进行了十天的大探索。 登之罘,刻石。 转弯,然后琅琊。 入党入党。
第三次巡行的目的地和路线大致与第二次一致,只是返回时取原赵国旧地,经邯郸、上党、安邑、蒲津渡返回咸阳。 其目的是通过宣传秦国统一六国的丰功伟绩,来教化原本齐国和赵国的民众。 呼吁统一是为了“烹暴救黔”,结束六国“贪虐”的征伐。 通俗地说,秦国为统一六国而唱赞歌,宣扬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是为拯救黎民百姓,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 因为是原六国的民众,所以没有必要再谋求复兴了。
第四次巡演是在公元前216年。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碣石要求燕人卢生立下令人羡慕的誓言。 刻硖石门。 坏城郭,过堤坝吧。始皇绕北,从上郡进入.始皇出兵将军蒙恬,三十万北起胡,略取河南之地。
要说第一次巡视,秦始皇选择咸阳西北方向,重点是视察西北部戎迪地区的国家安全形势和防卫,第四次巡视选择咸阳和关中地区的北部和东北部,关注上谷、关中、上郡等东北部的防线,防范中原地区最大的敌人匈奴。 秦始皇巡视北部回到咸阳后,下令三件大事。 一是拆毁“魏、韩、赵、齐”等六国修建的阻断黄河堤防和交通的关隘城,开通关中核心地区直通北部边境的交通要道,准备讨伐匈奴。 二是修建长城,由榆向东,直达阴山,沿黄河修建长城要塞,防范匈奴骑兵冲锋。 三是命将军蒙恬统率精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夺取阴山河套地区的高阙、陶山、北伪等地。
第五次巡演是在公元前210年。 据《史记》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帝踏上了旅途。 11月,去云梦,希望虞舜供奉在九疑山。 浮江之下,看国籍的柯,跨海的海滨。 过了丹阳,去钱唐。 临浙江,水波不济,西一百二十里,由狭中渡。 去会稽,祭禹,眺南海,立石刻赞秦德。
秦始皇这次巡游,本来不在他的计划之中,是由一些偶然的事件引起的。 公元前211年,火星发生了心宿入侵,这个天象在当时的解读中被认为是帝王有了灾难。 另外,原来齐国下了陨石,石头上刻着“始皇帝死了分了地”的字句。 同年秋天,一位来自秦函谷关的使者,自称经过华阴时,遇到了一个手持玉璧的人。 那个人告诉他五字预言,“今年祖龙会死”,突然消失了。 一件又一件离奇的事件,让秦始皇深感恐惧。 他问太卜应该如何消灾避祸。 占了卦之后,他回复说:“游迁是最吉的。” 于是,秦始皇决定开始第五次巡游。
从秦始皇巡游目的地的选择和巡游回来后的一系列行为来分析,他的前四次巡游绝不是为了所谓的游山玩水或探仙药,而是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是为了把新生秦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统一起来,安定天下,达成万世基业。 第五次巡行,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巡行,由于当时的认知局限,为迷信而避祸。 秦始皇并不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么简单。 永远的一帝名实际上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