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崔文灿
近日,广州市一位幼儿园老师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与十多年前相比,现在幼儿园里“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明显增加了——人,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多动、感觉失调、注意力缺陷的孩子,几十年前,幼儿园整体也只有一到两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真的多了吗? 背后的理由是什么?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你能做什么?
测绘儿童问题、家庭教育问题
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自信、过于敏感、爱恶作剧、爱攻击……这些常见的心理问题,被很多父母选择性地忽视了。
广东省心理学会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陈彩琦提醒家长,出现孩子主观情感缺失、社会适应性障碍、难以融入群体等情况时,父母要警惕,避免孩子发生心理障碍。
是什么引起了孩子的“心理问题”? 为什么在一线教师看来,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变多了呢?
“只是不要说‘心的问题’。 其实很多不同寻常的孩子都是先天和后期的教养造成的。”泰康路幼儿园副园长林敏说。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蔡雷曼教授更直言:“孩子的心理问题,折射出家庭教育的问题。”
蔡曼教授做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相关项目,长期接触和观察许多幼儿和家长群体,对儿童的心理问题有发言权。 她说,今天的孩子承受的压力太大了,比如父母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焦虑都会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孩子。 一些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这些焦虑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蔡曼在研究中发现,尽管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缺乏有效的与孩子沟通和玩耍的能力,如果只是抱着学习知识的目的,没有和谐的交流过程,对这一结果的引导必然会产生焦虑
蔡雷曼指出,教育的核心是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能够适应社会、心理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与蔡雷曼意见相同的还有心理咨询师周老师。 周老师常年站在幼儿心理咨询第一线,接触过许多行为异常的幼儿和家庭。 她观察到,当今许多幼儿的社会表现与自己年龄发展不一致,存在人际交往能力落后的情况。 这与成人接触过多、与电子产品接触多、与同龄人接触少密切相关。
“父母多给孩子上课,其实是有目的,为了参加考试、参加比赛,这完全违背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当我们都重视目标的时候,自然就没有机会认识和挖掘自己。”周老师说。
房屋合作决定干预效果
记者了解到,2017年,广东省育才幼儿园二院(以下简称“省育才二院”)开办了幼儿心理咨询项目和引导培训项目,下设心理咨询室、沙盘游戏室和引导资源室,通过心理沙盘游戏、引导培训和家长访谈的形式,揭示孩子心理行为问题的根源省育才二院的校医郑老师告诉记者,每学期约有50名孩子因此受益。 “项目非常火爆,需要排队才能参加。 ”项目运作中,郑老师发现,家长是否配合直接决定了干预效果。 她向记者叙述了两个例子。
情况1 )几年前,刚进幼儿园的小班小朋友A根本不坐。 上课时在教室里“飞天”,不仅不听指示,还打了其他孩子们。 A先生力气很大,老师们挡不住。 经过园方与家长的沟通,家长选择带孩子去专门机构进行干预,短短一年时间,孩子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了大年级,孩子就已经和其他孩子一样了。
情况2 )刚进幼儿园的孩子,不会说话,不能自己吃饭,不听从老师的指示,不和其他孩子们玩。 老师认为有必要让家长重视孩子的行为,建议家长寻求专业机构的介入,但家长认为,我们家孩子只是说话太慢,老师对孩子有偏见,没有听园方的建议。 实际上,孩子进入大班后,既不能说话,也不能吃饭,尿尿也没有停止,小班的问题并没有消失。
融合教育,准备好了吗?
融合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之一。 融合教育是将身心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和普通孩子放在同一个教室里一起学习,而不是划分在隔离的环境中。 融合教育的大门打开时,学校和家长准备好了吗?
在理想的融合教育中,普通学生和身心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相互尊重、相互接受、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园方有政策支持,资源充足倾斜; 老师们拥有融合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知识的父母们可以真心对待孩子,正视孩子的不足,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多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
但现实情况是,这些与常态不同的孩子们往往需要老师单独护理。 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相对于融合教育课程有限,老师们专业能力不足,人手不够,往往只能保证特殊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安全。 要真正实现融合,必须对高校人才培养、园方资源、老师能力、家长素养提出不少挑战。
蔡曼说:“好的幼儿园,不仅仅是课程多么好、环境多么优美,更重要的是能带着家长一起成长,这是一种好的教育。”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