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充满危机感的一年。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我们曾体验过痛苦和恐慌。 与此同时,他人与自我、个体与集体、远方与世界,以空前的力量紧密相连。 关系到人类命运的沉重话题,将闯入大众的视野。 最明显的是,原本就很冷清的科普类书籍,突然变得人气高涨。
确实,知识可以带来安慰人心的力量。 生活秩序重启后,怀疑和迷茫仍未消失。 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看待疾病与生命的关系呢? 面对巨大的生死鸿沟,生者应该如何继续前进? 也许可以从这部纪录片中找到一些答案—— 《生生》
与许多医疗和生活纪录片不同,《生生》的叙述手法比较灵活、简单。 于是,电影没有一定的视点。 其次,每一集的人物都没有“用了就扔”,而是在叙事中不断深入。 无论是患者与疾病的纠缠,还是个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都完全体现出来。 另外,纪录片的拍摄人员在无形的状态下,完全没有干涉主角们的生活,交流为零。 这意味着观众接近了喜怒哀乐。
01 .与疾病相遇,与痛苦作斗争的“人都是天上掉馅饼”“我从天上掉下狗屎,撞到了头。 ”在肿瘤医院某个秘密的角落,藏着属于乳腺癌患者的秘密树洞。 在这里,她们集中在自我对话上。 要么尽情吐槽,要么吐露不听、或者不想公开的悄悄话。
住院前,她们有着相似的轨迹,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不久,生活突然被一种叫做“乳腺癌”的“狗屎”搅乱了。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长期以来,“断奶保命”是广大患者的唯一选择。 但是,切除乳房并不能保证完全摆脱癌症的魔爪。 运气好的话,患者这样就能好了。 遗憾的是,癌细胞会继续扩散到体内的其他内脏器官。 引用解说词,“手术只是治疗的开始”。
经过确诊、住院、化疗、完整的流程后,患者们脸色发白,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剧变——这位曾经是旁观者的医生,终于理解了患者的苦衷,产生了共鸣。 元春很少反思人生,现在要把自己的孩子捋顺; 杨静清醒了,女人不应该为了家庭,过度榨取自己。 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不仅要习惯与病魔的战斗,还要习惯与自己的关系。
也许,你还记得《人间世》年曾被介绍过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叫骨肉瘤。 其发病率极低,仅为百万分之三。 由于发病率低,易与生长痛混淆,接触途径少,许多患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到后期,患者往往失去行走能力。 对他们来说,“站起来”这个简单的动作变得奢侈了。 因此,与其他健康的女孩不同,患有骨肉瘤的思诺是躺着长大的。
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摄制组把镜头对准思诺的时候,留下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 例如,她穿的这件粉红色t恤上写着“Everything Will Be OK .”“一切都会好的”。 这句话既像祝福,也像诅咒。 毕竟现状是,萨诺的病情反复发作、贯穿大腿的4根钢钉、不断更新的住院记录等,恶化了很多。 “祝骨头顺利生长”是目前母女最大的愿望。
例如,手术开始前,思诺紧紧地握着的帽子。 正值青春期,思诺的心纤细敏感。 她一直不想示弱,也不肯在镜头前表现出狼狈。 就像她坚持出门时给脚盖上毯子一样,“帽子”作为固执和尊严的象征。
例如,雪地床头的耶稣海报。 圣经中怜悯世人的圣徒,无形中与病床的思诺有着某种映照。 在基督教神话中,耶稣的受难是为了拯救伉生。 还有雪诺呢? 她的腿上有四颗钉子,每分钟每秒都要承受皮和钉子被撕裂带来的疼痛。 她咬紧牙关忍耐,不仅是为了自我救赎,更是因为疼爱母亲。 为了治病,家人必须压下所有的积蓄。 再加上因为要照顾女儿的病情,妈妈经常每天同吃同住,用眼泪洗脸。 因此,小思诺规定,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母亲悲伤。 即使悲伤,也绝对不能超过3分钟。
和思诺同龄,来自农村的秋园一直向往着外面的世界。 谁也没想到,他第一次离开深山直接住进了肿瘤病房。 我觉得梦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在别人看来很悲惨。 场景面前,秋园说了几句话,好像说了几句话。 因为对当时的他来说,“骨肉瘤”只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烦恼。
天真无邪,什么时候消失的? 自从秋园可以上网之后。 经过搜索,他终于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骨肉瘤,实际上是一种可怕的疾病。 “自己可能活不了多久了”的想法轻轻地占据了他的心。
与其他贫困患者相比,秋园还是幸运的。 母亲没有放弃治疗,也很少在他面前露出死板的表情,只是安心地给他治病。 遗憾的是,命运让秋园——的病情难以好转,摆在眼前,只剩下截肢。 等待和治疗本来都是无意义的消磨时间。 强烈支持秋园的信念,瞬间崩塌。 他的心也崩溃了。
从乐观的聊天到假笑,陷入绝望,最后以歇斯底里的悲鸣告终。 镜头忠实地记录着秋园心境的渐变和微妙的感情表露。 但是,正如电影中所说,“也许可以测量疼痛,但无法测量疼痛”。 观众感受到的痛苦可能远不及他感受到的万分之一。
生与死,爱与恨,希望与绝望。 人类世界最强烈的感情,凝结在狭小的病房里,响彻这座“白色巨塔”。 经过50多次化疗,齐大姐嘴里说着“头发掉了,精神不倒”; 想出山,却被困在病床上的秋园; 被疼痛打倒,罗先生差点自杀。 也有不说名字,只是偶尔在别人的对话中出现的去世的人。 曲折的命运,随时刺激着观众的泪腺。
《人间世》 《生门》 《急诊室故事》,以及《生生》。 为什么医疗类纪录片总是这么容易哭,很容易就能抓住你的眼泪? 放弃与生俱来的共鸣,还有其他理由吗?
在我看来,《生生》就像爱丽丝魔镜的背面。 那不是人内心的欲望和渴望,而是折射出恐惧。 “疾病是生命的阴暗面,是沉重而麻烦的公民权。 每个来到世界的人都有双重公民权,一个属于健康王国,另一个属于疾病王国。 我们只乐意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有那个时间。 我们都必须承认,——我们也是另一个王国的公民。”正如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明确指出的那样,我们与疾病的距离不远。 美国癌症学会官方期刊发表的《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首位。 在世界范围内,每增加100名癌症患者,其中就有21人来自中国。 换言之,国内每天有1万多人被诊断出癌症,平均每分钟有7人患有癌症。 除去人口、医疗资源水平等因素,这一数据也十分惊人。
另外,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2000年到2013年,年轻人的癌症发病率从39.22/10万增加到70.01/10万,发病率上升了约80%。 即使数据冷淡,也绝对不会说谎。 真相是,癌症豁免权不属于任何人,也不是年轻任性的资本。 从这个角度看,《生生》不仅是癌症患者的话题,也是普通人必须面对的生命课题。
02 .痛苦的另一面,也有人可能会把不治之症患者的病房“妖魔化”,当成充满痛苦的人间地狱。 一踏上这里,就觉得人生很黑暗。 但实际上,痛苦和喜悦是故事的常态。 例如,天性乐观的齐大姐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抗争精神。 为了演戏、聊天、自拍、消化负面情绪,齐大姐想出了各种消遣方式。 她早早就熬过了长达50期的化疗…在这种高强度的破坏下,换了别人,可能早就崩溃了。
除了自我排查,齐姐姐还不忘关心其他生病的朋友。 面对开始化疗的元春,她忍不住以来人的身份告诉对方的丈夫。 他强调,化疗带来的副作用让人更情绪化,今后一定要耐心对待妻子。
像这样以“女性互助”为主题的温情瞬间,电影里还有很多。 元春、王凯瑜、杨静,这三位不同等级、年龄、身份背景的女性以“患者”的共同身份联系在一起。 她们梳着同样的发型,分享喜怒哀乐,也面对着这个特殊的经历。 她们互相鼓励,笑着,在镜头的注视下回顾着过去的人生遭遇。 于是,她们被称为“抗癌母军”。
“抗癌母军”群里,王凯瑜和元春的感情最好。 36岁的元春自豪地说,比凯瑜大好几岁,姐姐很体贴照顾妹妹。 化疗结束后,她第一时间赶来让凯瑜出院。 好姐妹特意来送我,凯瑜感动之余直言:“我的心已经完全融化了。” 之后,两人抱着胳膊,聊着自己的事情,约好了以后一起去买东西、洗澡、去旅行。 直到夕阳下山,两人依依不舍。
对王凯瑜来说,她不仅获得了宝贵的感情联系,也给了她重新审视亲密关系的机会。 住院时,她本来就有最坏的打算。 万一手术不顺利或不幸去世,孩子由丈夫抚养。 但是,对方的反应超出了她的想象。 ——腼腆的丈夫突然变得“黏糊”了。 手术刚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地握着妻子的手,寸步不离地等在病床前。
妻子醒来后,轻声说。 “老公,我眉毛痒。 ”听着,丈夫乖乖地弯下身,耐心地为她抓痒。
当谈到对方最近的付款时,王凯瑜总是被这句话所感动,不禁哽咽。 她说:“我感谢他。 ”。 即使找不到太多要表达的语言,这生死考验也深深地铭刻在两人的心中。
幸与不幸就像硬币的两面。 互相依存,难以分割。 在疾病的阴影笼罩下,沾在自己身上的美好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反而被擦得亮堂堂的。 这些对人性光辉和细腻感情的捕捉,是本片最动人的地方。
最后,我还想谈谈这个特别的婚礼。 为了不让罗先生留下遗憾,儿子特意提前了婚期,在病房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是一个含着眼泪,互相托付一生的新人; 另一个是长时间睡在床上,没有多少时间的父亲。 悲喜剧如今交融在一起,携手展现出世界上最复杂情况的滋味。
这样戏剧性的场景,瞬间让人联想到《别告诉她》。 电影中,女主角碧莉的家人也匆匆准备了婚礼。 目的是让流浪在异乡的家人回到肺癌晚期的奶奶身边,一起度过剩下的时间。
在准备过程中,碧莉多次与家人就祖母的“生病知情权”发生争执。 碧莉认为,奶奶有权利了解实际情况。 否则,她认为她没有时间安排后事实现愿望。 长辈们一致主张,与其整天吓唬老奶奶,不如让她度过安静的时光。
通过这一点点的切口,电影折射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即对“死亡”的看法和态度。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死亡就是西方文艺作品的常客。 再加上宗教信仰、神秘主义的参与,死亡并不是不能接受的。 例如,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面向死亡而生”的概念。
反观中华传统文化。 我们似乎很难找到合适的支点来讨论这个话题。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大众都倾向于把生命的重点放在“生活”这个词上。 长期以来,死亡发展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禁忌。
同时,在启蒙教育中长期缺席。 “生命从哪里来? “如果有人去世了,TA会去哪里? “性”与“死”是困扰中国父母的两大难题。 总之,面对死亡,中国人的态度是既害怕又回避。
在这个语境下,老罗父子俩生死对话,显得格外珍贵、热血澎湃。 第一次,罗先生讲述了自杀的往事。 因为再也受不了折磨,他曾经从三楼跳下。 “为什么不给我留一句话就走? “如果真的到了最后,我一定会支持你的。 ’死后,儿子并没有责备父亲的自私。 这句肺腑之言,消除了小罗自我毁灭的冲动。 郑重承诺“至少要坚持到儿子结婚为止”。
第二次是讲述父亲和儿子应该如何处理自身的危险。 当时罗先生的第一反应是逃避。 以前,他作为“外人”参加过很多葬礼。 但他只是在有生之年不敢想象自己的葬礼。
于是,儿子建议把骨灰做成珠子,供奉在家里。 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单纯地保留了想法。 无论是遗像、骨穴位还是牌位,始终是吊唁家人的各种形式。 但是,没想到,儿子解释说以后有空的时候,想带着珠子去散步。 他还说父亲很辛苦,至今没有等机会去玩。 孩子的他只能这样做,弥补父亲的辛苦。 话音刚落,两个人都忍不住眼泪崩塌了。
常言道,多年来,病床上一直没有孝子。 但是从老罗父子俩身上,你可以看出亲情的坚韧。 生命结束后,两人的心之间的间隔,竟然拉近了。 儿子在陪床的时候,没有抱怨照顾父亲带来的负担。 父亲也不会把消极的心情转嫁给儿子,默默地接受,有时反而安慰对方。 诚实是这对父子最后送给彼此的礼物。
第三次是儿子来找父亲商量,准备提前举行婚礼。 所以,有了开头的场景。 为了让老罗的人生无悔,他身边的挚友做出了不同程度的牺牲。 一听说罗先生的病情恶化,公公就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女婿的决定。 不仅妻子,医生、护士和志愿者们也加入了这个队伍。 很多人忙碌工作后,加班加点,才完成了这场婚礼。
幸运的是,《别告诉她》也有类似的插曲。 在电影中,碧莉一家试图安抚祖母,把事项的决定权全部交给了她。 渐渐地,奶奶也在举行婚礼的过程中恢复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自信。 其中不仅触及了传统的宗族秩序,也触及了中国死亡哲学——的恐怖背后,隐藏着对“死亡”的恐惧。 面对逝者,生者衷心包容。 也就是说,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是次要的。
说这个的话,你可能会感到好奇心。 纪录片讲述了患者们无限接近死亡的故事,为什么要命名为《生生》呢? 答案并不费解。 虽然死亡是残酷的,但生命的伟大恰恰需要揭示——死而加重的病情,元春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 她试图用其他方法恢复因疾病而失去的“确定性”;
对亲情的执念,让濒临死亡的老罗再次燃起了生命的欲望。 正因为死了一次,他才知道家人对他有多重要;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 遗忘才是”遗骨制成的小珠子,父子俩一起流泪,儿女代父遂愿,就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当所爱的人离开时,他们终于用另一种方式在我们身边。
“不仅来来去去,还会生”。 海报上的这句话,时刻提醒着观众:“害怕死亡,是对生命的敬畏。” 只有坦然面对逝去,才能更好地迎接生活。
- END -